2012年8月4日 星期六

這是個充滿殺戮的世界──《MICRO》(中譯:微境殺機)試讀心得


20120819 補上中文版封面 ──《微境殺機》

麥克‧克萊頓 & 理查‧普雷斯頓 / 遠流

在各個科學的領域都在走向微觀世界,不管是力學現象還是化學結構,都可以發現當物體縮小之後,在那個微觀世界裡面所有的一切都和我們平常所可以看到的巨觀世界完全不同。

《微機》正是描述一群研究生就好像被多啦A夢的縮小燈照到一樣,變成了只有幾公分大小的微型人,但是他們沒有電影《毫髮人的冒險》裡面亞瑟那麼幸運,遇到可以溝通的動物朋友,事實上是外面隨便一隻昆蟲都可以簡單解決掉他們之中任何一個人。因此這群都市中的小花們被迫走進大自然,與以往在人類眼裡弱小的生物博鬥,開始了他們的生存戰。現在簡單捏死的螞蟻也變成了需要防備的敵人,但更糟糕的是,威脅生命的不只有來自壞人的追捕、草叢裡的各種生物的攻擊,還有縮小後身體內部所造成的病痛,因此無論如何他們都必須要盡快變回來。

當以不同視野去觀察周遭的時候,才會發現其實這個世界比想像中的更複雜、更危險,和那些擁有自然化學武器的昆蟲們相比之下,人類實際上是如此脆弱的生物。現代人活在建築起來的高樓城市裡,用科技武器阻擋了大自然所帶來的危險,當然也失去了理解她的機會,不過幸好這群研究生研究的是昆蟲和植物,因此對於敵人還有些研究。

在大自然裡面,要生存下去所需要的不只是競爭和掠奪。我在看《微機》的時候,忍不住想到前一刻才看到的一篇文章,討論到合作也是演化必要條件這件事。就好像這群研究生們雖然沒有堅硬的甲殼,沒有銳利的爪牙,不過他們用各自對於專業研究的知識,聯合抵抗來自大自然的威脅,保護著夥伴(當然不合群的背叛也有可能存在)。

這個世界其實還有許多地方還是未知,不論大至宇宙之外,或小至眼前幾乎細小不可見的土地上,神秘不可測得的東西實在太多,就算腦袋裡知道了,但是實際上的接觸卻又是另外一回事了。


【關於作者】

  •  麥克‧克萊頓(Michael Crichton, 1942-2008)

1942年生於芝加哥,17歲首度投稿至《紐約時報》就被採用,一心嚮往文學之路,於是進入哈佛大學文學系就讀,後來轉念考古人類學,畢業後進入醫學院繼續深造,並曾在著名的沙克生物研究所做研究。

1968年以Jeffery Hudson為筆名發表的第一部小說《死亡手術室》就獲得年度最佳懸疑小說艾倫坡獎,其後三十多年的創作生涯共寫出包括《海盜經緯》、《NEXT危基當前》、《奈米獵殺》、《侏羅紀公園》、《失落的世界》、《桃色機密》、《火車大劫案》、《剛果驚魂》、《旭日東昇》、《地動天驚》、《時間線》等雄踞排行榜的15部暢銷小說,以及《五位病人》、《旅行開麥拉》、《電子生活》等4本非小說著作和2部電影劇本。由於小說中融合了最新的科技知識與豐富想像,筆法驚悚而震懾人心,故有「科技驚悚小說之父」美名。

並於1994年創下電視影集收視率、電影票房及小說暢銷排行榜「三冠王」的空前紀錄。

  • 理查‧普雷斯頓(Richard Preston)

是美國著名科普作家,普林斯頓大學博士,自1985年開始為《紐約客》雜誌長期撰稿,作品《伊波拉浩劫》(The Hot Zone)曾高踞紐約時報非小說類暢銷排行榜61週,並改編為電影《危機總動員》,與他的另外兩部作品《試管中的惡魔》(The Demon in the Freezer)及《眼鏡蛇事件》(The Cobra Event)並稱「黑色生物學三部曲」,備受好評。

他曾獲頒麻省理工學院「麥德莫特人文類獎」、美國物理學會科普寫作獎、美國海外新聞協會獎「最佳環境議題報導類」,也是迄今唯一榮獲美國疾病防制中心「防疫鬥士獎」的非醫師人士,美國天文物理學會還以他的名字命名一顆小行星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